
(来源:奥派经济学)

文丨邓新华
相信你跟我一样,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标题:“国家拉股市促经济不会大跌是种共识了吧?”、“发改委点名低空经济!这可能是未来五年最猛的财富风口”、“未来的新增长点,这份规划给你画好图了”……

可以说,诸如此类的“政策解读”充斥了网络。这类“解读”迎合了大众心理——通过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来发财,所以才如此流行。
这类“解读”,有几个特点:一是相信政策可以指哪打哪;二是描述决策者的心理活动,似乎他们就在决策现场似的;三是基本没有从经济逻辑上进行分析。总而言之,一切都是“下大棋”,而他们理解这一盘盘大棋。
比如以前房价高涨的时候,他们就说,这是有关方面想用房地产来充当货币的“蓄水池”,以化解多印的货币。“你看,周小川不也说了,房地产有‘蓄水池’的作用吗?”他们根本就不会从经济逻辑上分析,这个“蓄水池”的说法能否成立。
而房价下跌的时候,他们又说,这是国家下定决心要实现经济转型,让经济脱虚向实。
对于目前的房价形势,两派争论的时候,都用揣摩决策者的意志来论证。
一派说:“国家脱虚向实的决心不会动摇,所以房价不可能上涨。”
另一派说:“房地产是国家支柱产业,所以国家不可能让房价下跌。”
这种没有经济逻辑分析、只诉诸“意志”的“解读”,显然是荒唐的。但,却有很多人根据这样的“解读”来决定自己的投资,尤其是股民。今天炒光伏,明天炒低空经济,后天炒家电补贴……可是,最后股民们表示:“我都是根据国家政策炒股的,为啥还赔钱呢?”
那么,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各种经济政策呢?
首先必须承认,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,尤其是抑制类的政策。比如,严厉的房地产行政管制和对教培的政策,短期内效果确实非常明显。
但经济政策并非真的可以指哪打哪。例如,家电补贴,把消费拉动起来了吗?并没有!
其次,政策经常出现非意图的效果。例如,对光伏行业的扶持,确实使光伏行业的产能快速膨胀起来了,这是政策的短期效果明显。但,没想到的是,光伏行业变成产能过剩了(实际是产能错误)。当初出光伏扶持政策的时候,谁都不想搞到产能过剩,对吧?这就是意图之外、非意图的效果。于是,现在的光伏政策变成反内卷了。又例如房地产行业,政策面肯定是追求精准调控,得到不高不低、“合适”的房价,结果没想到房地产一跌不可收拾。
再次,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事件,其实发生在政策面之外。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过,拉长时间来看,那些喧嚣一时的事件,对历史的影响其实很有限,而历史真正重大的变化,往往发生在人们的习焉不察中。
在人工智能领域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叫“涌现”。“涌现”是指,当人工智能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,会自我演化,出现开发者都意向不到的能力。人类社会的演化的复杂程度目前是远超人工智能的,所以,其实没有任何个人可以高瞻远瞩地指导创新,创新只能靠“涌现”出来。例如,互联网经济也好,人工智能也好,都是在政策面之外“涌现”出来的。
当然,中国也有许多成功的政策,例如改革开放。改革开放其实就是打开了“涌现”的通道,所以企业家精神、科技创新、商业创新不断“涌现”出来。
说到这里,应该怎样理解各类经济政策,也就出来了。
对抑制性的政策,要相信它们的威力。至于其威力能达到什么程度,就要看政策力度了。
对扶持性的政策,要运用经济逻辑,去想想它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非意图效果。当然,抑制性的政策,也有非意图效果。
对于那些放开市场、打开“涌现”通道的政策,要理解它们是重大利好,能够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。
我的课程↓
]article_adlist-->必读书目↓ ]article_adlist-->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